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:“李白——斗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。酿酒、饮酒,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,且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!
桂林三花酒,在唐代的民间酿酒小作坊已纷纷出现,到明初洪武年间更为兴盛,因其以纯大米为原料,并不断总结民间的酿酒工艺,最终定格为以漓江地下深潭清泉为体,以桂林郊县的香酒药草为魂,经三煮三蒸而成酒,并储藏于象鼻山冬暧夏凉的恒温岩洞内,经一定时日而成为“酒质晶莹、蜜香清雅,入口柔绵,落口爽洌,回味怡畅”的独树一帜的名品,与茅台、五粮液,泸州老窖、汾酒等相拌成了享誉中国的白酒著名品牌,与国人朝夕相处的佳酿。
解放前,在抗日战争期间,桂林曾一度成为大后方,当时,中国的达官贵人、商贾大享,文坛巨匠、世苑泰斗……聚居桂林时,每每宴会之中,餐桌之上,茅台酒与桂林三花酒同登雅堂,因而桂林三花酒有桂林茅台之称,有“西茅台、东三花”之说。笔者父亲当年在桂林官僚资本开设的最大的“桂林大酒店”工作,亲见每日宴后,店内茅台酒瓶与桂林三花的空酒瓶相混成山,瓶内余香弥漫,运运馨人!桂林三花酒虽名满民间,遗憾的是,解放前由“安泰源”、“品冽”等几家百年老号酿酒作坊生产,产量不太,宣传不力,难以推广,仅仅是深藏于山城桂林的一个瑰宝。
新中国建立后,在1952年,桂林市政府将“安泰源”、“品冽”等几十家百年老号组织成立了“桂林酿酒厂”,集各家之长,补各家之短,提高质量,扩大了产量,为桂林三花酒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,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!
桂林三花酒1957年在全国小曲酒的评比中获得第一;继而在1963年名酒如林的全国名酒评比会上获得银奖,成为国家优质酒,登上了国家酒榜;1964年又获广西名酒称号……美誉不断,头角崭露!
1965年,我参加到成之不久的桂林市外贸局工作,为了让桂林三宝之一的桂林三花酒走出国门,进入国承市场,我们将精心设计的白瓷瓶装的桂林三花酒带入当年的第18届广交会,展销会上,酒瓶揭盖,刹时清香四溢,酒倒入杯中,晶莹的酒花朵朵,此情此景,引来了众名客商围观。一个老华商兴奋的说:“每届广交会我都来,都在找它,今天终于找到桂林三花酒了,是给酒的香气引来了,久违了,一恍20多年前在桂林喝过它,至今在国外仍念念不忘,我每次来广交会,他老人家都叮嘱我寻找桂林三花酒,今天如愿以偿了!”从这次广交会后,桂林三花酒在桂林的出口商中央酒类的展位上,占了重要的一席。
1965年,当时全国的出口商品在交易会上宣传,都是以彩绘或以黑白照片用人工加色进行,广西区外贸局为了让桂林三花酒在广交会上独树一帜,加强了视觉的冲击力,破例拨出一笔外汇从美国进口了一批彩色彩胶卷、相纸和彩色冲洗药品,为桂林三花酒产品拍照,我因此有幸在全国率先涉足彩色摄影领域,桂林三花酒的最初出口产品,亦因此留下了一幅彩色照片,这张照片在47年后的今天,我仍珍藏着!
桂林三花酒,因有历史的厚重底蕴,有历史的传承,有千年延续,今天又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扶持,受到人民的推崇,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,其独特的地位已深入到人类的各人领域,中国人民不但以酒表示礼仪、气氛,情趣和万千心境,更用酒在饮食、医学中尽显多种用途,合理的饮酒又与养生、保健科学结合,将酒与上寿联系在一起。
今天,桂林三花酒又供科学仪器的代学分析,以现代工艺生产,品质更加提升,更上一层楼,它必将成为桂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头雁!桂林三花酒,是当之无愧的桂林“三宝”之首!